新闻中心

“数字化时代古籍整理出版”学术研讨会暨“陕西文献集成数据库”发布会召开

      2024年9月5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举办的“数字化时代古籍整理出版”学术研讨会暨“陕西文献集成数据库”发布会在西安召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建康出席会议并致辞。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党斌主持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出版社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核心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王建康在致辞中表示,进入新时代后,新型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古籍整理事业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对古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进一步提高古籍保护与整理的水平,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每一个古籍工作者需不断研究的课题。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馆长周天游,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吴敏霞分别以《从“书同文”看文字对于国家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明代集部文献数字化整理与出版》《陕西省古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为题作大会主题报告。      “陕西文献集成数据库”,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与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数据库入选了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21年度),是陕西省“十四五”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数据库内容以陕西地方及历代涉陕的纸本文献、金文文献、石刻文献,以及当代学人对古代文献典籍的学术研究成果等为主要内容,分类加工整理为古籍书目、古籍文献、金石文献、古本方志四个子库,“一期”上线资源约6000万字,通过配备多种检索条件与操作功能,突破纸质图书及一般电子图书的局限,帮助用户获取多元化信息、满足不同研究需求。“陕西文献集成数据库”的重大特色之一,就是集成性。将历代涉及陕西的各类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归拢、集成,在资源丰富准确、流程便捷、成果高效利用等方面,使用户获得更好体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党斌表示:“陕西文献集成数据库的建设,正是我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宝贵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陕西是文化大省,历史文献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基础雄厚。陕西文献集成数据库中目前已上线的四个子库收纳的资源,仅是陕西(涉陕)文献中的一小部分。党斌表示:“未来,我们将不断扩充资源内容,丰富数据库信息,为学术研究及创新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平台,填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让陕西的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在新时代换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发布会后的学术论坛主要围绕新时代古籍数字化及大型数据库建设、古籍资源普查工作开展和经验总结、传统典籍和石刻文献数字化未来展望和石刻文献、地方文献整理研究出版等相关议题展开。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指出,对关学文献抢救、挖掘、整理、出版,展示了关学的历史面貌、发展脉络、理论贡献及其时代价值,这在宋明理学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凤凰出版社副总编辑樊昕以《江苏文库》的出版为例,介绍了《江苏文库》对于江苏地方文化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就其中经验进行了分享与交流。安徽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副主任胡中生以《安徽古籍丛书》的集群化整理与出版为例,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赓续地方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崇文书局古籍编辑部主任郑小华围绕近年来荆楚地方文献的开发和整理出版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展望。中华书局语言文字编辑室张芃就《陕西碑刻文献萃编》《陕西碑刻文献集成》的实际编校和出版过程提出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的部分设想,对当前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和完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张万静、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蔺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王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学艺等分别围绕会议主题和实际工作进行交流发言。             与会学者一致表示,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古籍数据库建设的持续开展将有助于深入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09/13